诚邀全球英才依托开云体育平台首页申报2023年度海外优青
开云体育平台首页诚邀青年英才依托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一、项目介绍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限项要求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8.注意事项
(1)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三、人才待遇及配套支持
开云体育平台首页积极打造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项目入选者根据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可受聘为开云体育平台首页教研系列职位,学校提供的支持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聘任岗位:
一般聘为特聘副教授职位。
2. 薪酬等福利待遇:
(1)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启动经费,优秀者一事一议;另可享受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科研绩效等其他收入。
(2)符合条件者可同时享受深圳市相关人才项目特聘岗位奖励。
3. 平台支撑:
学校通过重点人才培优,创新团队引育,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双师型”教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与发展。引进美国霍夫曼诺奖团队等一批重量级团队,成立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平台资源和支撑。
4. 生活条件:
(1)住房待遇:视房源情况,提供校内外教师周转住房。
(2)生活配套:学校可协助办理人才及配偶、子女深圳户口或外籍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
四、申报程序
1.有意向依托我校申请者,请于2月25日之前将以下材料发送至学校科研处孙老师邮箱(sunbin@szpt.edu.cn):
(1)个人完整简历;
(2)个人教学和研究综述;
(3)不少于3封推荐信(可延期发送)。
邮件标题请注明“海外优青+姓名”,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咨询服务并进行相关评审工作。
2.评审通过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我校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登录项目申请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4.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我校,由我校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系方式:+86-10-62329133、62325932;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联系方式:+86-10-62327021。
五、各用人单位联系方式
开云体育平台首页应用技术研究院联系方式
序号 |
平台/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1 |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 |
王老师 |
0755-26019985 |
wanghao@szpt.edu.cn |
2 |
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卢老师 |
13828808665 |
lushan@szpt.edu.cn |
3 |
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
陈老师 |
0755-26731940 |
chenweil@szpt.edu.cn |
4 |
超声技术研究所 |
龚老师 |
18688936654 |
gongtao@szpt.edu.cn |
5 |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 |
王老师 |
18675548601 |
wangyong1@szpt.edu.cn |
6 |
城市生态与环境技术研究院 |
李老师 |
0755-26731369 |
lshaofeng@szpt.edu.cn |
7 |
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 |
杨老师 |
0755-26731195 |
jfyang@szpt.edu.cn |
8 |
物联网研究院 |
王老师 |
0755-26731273 |
wyang@szpt.edu.cn |
9 |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 |
董老师 |
0755-26731591 |
arondong@szpt.edu.cn |
10 |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究院 |
王老师 |
18675548601 |
wangyong1@szpt.edu.cn |
11 |
碳中和技术研究院 |
李老师 |
0755-26731412 |
lizhengguo@szpt.edu.cn |
12 |
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
雷老师 |
0755-26731576 |
ltl@szpt.edu.cn |
13 |
绿色环境技术研究院 |
李老师 |
0755-26731369 |
lshaofeng@szpt.edu.cn |
开云体育平台首页相关二级学院联系方式
序号 |
学院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1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刘老师 |
0755-26731546 |
lzw19840624@szpt.edu.cn |
2 |
人工智能学院 |
黄老师 |
0755-26731753 |
huangdan@szpt.edu.cn |
3 |
机电工程学院 |
陈老师 |
0755-26731203 |
masterckz@szpt.edu.cn |
4 |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
程老师 |
0755-26731297 |
chengsh@szpt.edu.cn |
4 |
建筑工程学院 |
方老师 |
0755-26731158 |
fangchangfa@szpt.edu.cn |
5 |
食品药品学院 |
曾老师 |
0755-26019517 |
zengyongchun@szpt.edu.cn |
6 |
汽车与交通学院 |
马老师 |
0755-26731033 |
mana@szpt.edu.cn |
7 |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 |
罗老师 |
0755-26731867 |
luoxiao006@szpt.edu.cn |
8 |
工业训练中心 |
张老师 |
0755-26731962 |
zhangcaihong@szpt.edu.cn |
六、报名咨询联系方式
1.人才引进政策、签订意向性工作协议咨询
联系人:霍老师、黄老师(组织人事处)
联系电话:0755-26731180、26731854
联系邮箱:renshi@szpt.edu.cn
2.项目申报咨询、申报书内容咨询与指导
联系人:孙老师(科研处)
联系电话:0755-26019976
联系邮箱:sunbin@szpt.edu.cn
参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8099.htm
附:开云体育平台首页简介
开云体育平台首页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深职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多个第一。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509.48亩,总建筑面积79.1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54.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44亿元,图书352.93万册,现有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101个,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8个,校外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588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491人,现有专业88个,所有专业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建立15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含3个以上专业,建有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课时占比61.51%;顶岗实习时间达到6个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有55个,与华为等43家规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与华为、比亚迪等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15所;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或省级最高奖39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实现了广东省各级各类教育在特等奖上零的突破。近五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52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4601.55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是全日制在校生数的3.2倍。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7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7%,其中正高级教师172人;博士623人,硕士以上占比91.53%。引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余人次,其中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95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90位。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团队1个、院士5人、杰青团队3个;成立院士工作站4个。学校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引进美国霍夫曼诺奖团队等一批重量级团队,成立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为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1年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优秀评估,2009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市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